9.01.2011

陳清揚的聲音介入──讀王小波〈黃金時代〉⑷


簡奈特以普魯斯特(Marcel Proust)的《追憶逝水年華》(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)為例,說明「追憶體」必須「根據一個基點,以大規模的住返運動作為開端,而這個基點在策略上為主導的位置……(這個)位置(被賦予)某種不可或缺的中繼站功能或發送(dispatching)敘事之功能」1


在〈黃金時代〉中,王二與陳清揚在九年代再次相見的那一天一夜就具有這個「中繼站」的功能,在這一天一夜中王二與陳清揚談論「黃金時代」的回憶,在時間上大量的往返於現在(九年代)與過去(黃金時代),因此陳清揚的聲音便介入了敘事之中,陳清揚的聲音具有「多音」(raznorechie)的功能。因為追憶體中王二具有「(偽)全知的視角」,但這個全知的視角其實包涵了王二自己的想像與詮釋,以填補記憶的空缺,王小波藉由陳清揚的聲音反駁王二視角中的缺漏,也重新賦予「偉大友誼」的義意,使小說的義意更為多元。
而陳清揚的視角在小說結構中有著重要的位置,因為他們二人本來不斷地寫著交代材料,但不論怎麼寫總被認為「不夠徹底」,王二本以為自己的下半生要在交待中度過,但最後陳清揚寫了一篇,沒讓王二看就交出去,此後他們就被放了。如果沒有陳清揚的介入,則就沒有人能作為「最後交代」的聚焦者,作者也就沒有角度能寫出那「最後交代」究竟寫了些什麼。

在聲音上,老王二「重溫偉大友誼」,發現自己其實仍「強硬如初」(第49頁),所以在陳清揚的面前,王二又拾起了年輕時的聲音說道:「為了偉大友誼,我還能光著屁股上街跑三圈。我這個人,一向不大知道要臉」(第49頁)。不過這個聲音比起年輕的王二,仍是無可避免地多了股感傷,例如他談及黃金時代與滇緬邊境各色人等的友誼時,說道:「我身上帶有很多偉大友誼,要送給一切人。因為他們都不要,所以都發洩在陳清揚的身上了」(第50頁)。這個聲音之所以有別於年輕的王二,在於他在時間的流逝中,感受到「(我)能喝很多(酒),我在他們那裡大受歡迎」(第49-50頁)的友誼,在時間的沖逝下,已不復追憶了。所以才會有「他們都不要」之感。

而老王二的聲音,似乎也為「偉大友誼」這個詞增加了新的意涵。即若「偉大友誼」只是做愛的同義詞,又為什麼要感慨別人不接受其友誼?「偉大友誼」最早出現在王二邀約陳清揚做愛,而開導她什麼叫義氣時說的:「義氣就是江湖好漢中的那種偉大友誼」(第9頁)。可是在使用上,總與做愛成為同義詞,所以成了一個被讀者所誤解的詞。一直要到他們重溫偉大友誼,這個詞的意義才重新被確定:做愛是偉大友誼的一部份,卻不是全部。如此才能理解王二說海豚也有偉大友誼的意思,即在生活的痛苦中相互安慰,就是他們在受了鬥爭後做完愛說的:「那一刻她覺得自己像個禮品盒,正在打開包裝。於是她心花怒放,她終於解脫了,用不著再去想自己為什麼是破鞋,到底什麼是破鞋……她把自己交到了我手裡」(第49頁)。也因為偉大友誼不只是做愛,陳清揚才會追憶偉大友誼「就像咒語一樣讓她著迷,哪怕為此喪失一切,也不懊悔」(頁10)。

在他們重溫偉大友誼的一天一夜中,王二的聲音恢復了他狂野的痞性;而陳清揚的聲音卻是對愛情的追憶。陳清揚在最後的交代中說:「那一刻她覺得如春藤繞樹,小鳥依人。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,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都遺忘。在那一瞬間她愛上了我,而且這事永遠不能改變」(第55頁)。而段深情的敘述不只駁斥了王二的聲音(「我想,她那篇交代材料一定淫穢萬分」[54])也解決了讀者的懸念,才使讀者明白為何陳清揚會說:「那也是她的黃金時代。回然被人稱作破鞋,但是她清白無辜。她到現在還是清白無辜的」(第50頁)。而聽在當時還不知道最後交代內容的王二耳中,這當然是可笑的,所以他頗為下流地感嘆道:

陳清揚在各個方面都和我不同。天亮以後,洗了個冷水澡(沒有熱水了),她穿戴起來。從內衣到外衣,她都是一個香噴噴的lady。而我從內衣到外衣都是一個 地道的土流氓,無怪人家把她的交待材料抽了出來,不肯抽出我的。這就是說,她那破裂的處女膜長了起來。而我呢,根本就沒長過那個東西(第55頁)。
而在聽到最後交代的內容後,一直到小說的最後一句(陳清揚告訴我這件事後,火車就開走了。以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她[55]),王二都說不出話來。王小波在此用了對比的手法,讓陳清揚深情、且篤定的聲音(人保組的人找了她好幾回,讓她拿回去重寫,但是她說,這是真實的情況,一個字都不能改……[54]),出現在王二喧囂又毫不在乎的聲音中。也就是在下流的聲音中,純真的聲音更可貴。又因為「最後交代」對讀者而言是個懸念,在讀者的感知中,感知的時間越長,效果就越深刻,所以對讀者產生了震憾的效果。而最後一句的「 陳清揚告訴我這件事後,火車就開走了。以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她」,又回到了蒼老而平淡的聲音,也回到了小說的主題,就是一個回不去的年輕時代,即使後來知道了真象,但仍是回不去的了。

1簡奈特著,《辭格第三集》,頁9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